共同編織中國夢
李秋生
夢是美麗的。有夢想才會有追求。
中國人不缺浪漫,一直有夢想。1933年1月,民國名刊《東方雜志》第30卷第1號推出新年夢想特刊,登載了160余件向社會征集“夢想未來中國和個人生活”的應征稿。徐悲鴻、巴金、楊杏佛、章乃器、顧頡剛、張申府等文化名流都參加了這次應征活動。
巴金希望未來能“自由地說我想說的話,寫我愿意寫的文章,做我覺得應該做的事,在眾人的幸福中求得自己的幸福,不掠奪人,也不被人掠奪”。
清華大學教授張申府理想中的中國“能實現孔子仁的理想、羅素科學的理想與列寧共產主義的理想”。
柳亞子希望“打破一切民族的階級的區別,全世界成為一個大聯邦”。
郁達夫希望未來中國“可以不要私有財產”。
裕豐紗廠畢云和的夢想是“造成一個社會主義的新中國,以提高整個民族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”。
八十年后的今天,我們回頭看看前輩們的夢想,有的已經實現,有的正在路上,有的或成夢話。今日中國,走過近代戰火的烽煙,走過經濟發展的浪潮,站在新起點上。中國又會有什么樣的中國夢呢?2012年11月29日,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《復興之路》展覽,習近平總書記即席發表了實現“中國夢”的重要講話。他說,“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,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”。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,重塑輝煌。
實現中國夢,需要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:中國夢是國家的夢,民族的夢,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。是你的夢,我的夢,大家的夢,每個中國人都是“夢之隊”成員。只要是中華兒女,都要有夢想和責任感:
實現中國夢,需要腳踏實地努力。“空談誤國,實干興邦”。實現中國夢要從現在做起,從點滴做起,從本職工作做起。在競爭十分激烈,勞動多元化的市場經濟中,本職工作已無編制內、編制外之分,正式、非正式之分,“三百六十行”體現得更加充分生動,一切有利于國家、集體、個人發展的工作都是光榮的神圣的。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,就是在為實現中國夢作奉獻。
實現中國夢,需要倡導蔡元培先生當年在北大提出的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的理念,這樣才能解放思想,不斷創新,走在前列。
實現中國夢,需要建立一支龐大的人才隊伍。有國家隊,有地方隊,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排頭兵,敢想,敢說,敢干,敢發明創造,真正能“敢上九天攬月,敢下五洋捉鱉”二共產黨員、共青團員、公務員理當是人才,要明確肩負重任,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。
實現中國夢,需要法制保駕護航。我們要強化法制觀念,規則意識,使中國夢在良性的軌道上運行。
當下實現中國夢,適天時,應地利,合人和,只要同舟共濟,齊心協力,萬眾一心,我們一定能讓“四大發明”、“絲綢之路”再放光華,光照全球。
(本文摘自鹽城市機關黨建刊物,純屬學習,別無他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