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國惜民忠義骨——讀《韓國鈞》有感
韓國鈞,字紫石(亦作止石或子石),晚年自號止叟,人們敬稱其為紫老。1857年3月29日生于江蘇海安鎮(zhèn)。民國成立后,歷任江蘇省民政長,安徽巡按使,江蘇巡按使、省長、督軍等職。入仕后,因勤政廉潔,勇于任事,不久便成為晚清重臣;辛亥革命后,他順應歷史潮流,先后兩次就任江蘇省省長及其他要職,成為一名封疆大吏,頗有政聲,受人尊敬。輯有《東三省交涉要覽》,著有《永憶錄》及留下一些字畫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,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。
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,無數愛國志士如同漫漫長夜里的璀璨星辰,閃爍著華夏天空,匯聚成中華民族艱難前行中不屈的精神。韓國鈞,是無數愛國志士中相對普通的一員,但讀過《從晚清名臣到抗日楷模——韓國鈞》人物傳記后,竟讓我對這個比較陌生的名字有了一種似曾相識之感,這不是因文學藝術的魔力,而是因他穿越時空的人格魅力和錚錚愛國惜民忠義之骨,讓我以普通人的視角,從一個少年于貧困中發(fā)奮努力、中年于動蕩政局中經世濟民、晚年冒垂危之身為團結抗日奔走的耄耋老者身上,看到了中華民族永遠挺拔的硬脊梁骨,看到了歷經百劫而不衰、屢歷磨難而生生不息、薪火相傳的民族基因!
韓國均的一生,像一面鏡子,不時地向我們呈現愛國情懷、民族氣節(jié)、惜民廉潔的畫面,督促我們學習。
一是學習他發(fā)自靈魂深處的愛國情懷。韓國鈞的靈魂深處根植著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。在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的海安,隱居于此的韓國鈞已是一個飽經滄桑的耄耋老人,而在這之前,他以科舉進入清末官場,在清末和民國的宦海中沉浮40多年,一直身體力行著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的道德理想,作為晚清名臣的他,本來這把年紀可以安享晚年、穩(wěn)度余生,只是歷史風云變幻,國家已經到了救亡圖存的危難時刻,他憂心如焚地發(fā)出錚言:“我是中國人,年齡再大也不能當亡國奴,年事再高也要為團結抗日效力,抗戰(zhàn)御侮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之責。”
二是學習他忠肝義膽的民族氣節(jié)。歷史中所有角色的忠奸對錯,都在民族大義的旗幟下,分辨得清清楚楚。韓國鈞文人入仕,晚年活在兵荒馬亂的日寇踐踏河山之時,當屬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老人,雖沒有像軍人那樣直接在戰(zhàn)場上拼殺敵人,但卻面對日偽多次威逼利誘擔任偽江蘇省長時,他大義凜然地冒死嚴詞拒絕,甚至痛斥侵略者的罪惡行徑,被軟禁在徐莊,義憤成疾且病情日重,拒絕服藥,很快不幸逝世。他通過至死也沒有屈服的行徑,始終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氣節(jié),特別是當日偽除了以死相逼外,還利誘他說只要答應出任省長,一家人就可以移居海安縣城,他冷笑一聲,怒聲回道:“垂死之人,不愿再見海安慘狀!”這種不屈不撓、以死抗爭的精神和意志怎么能不令人肅然起敬。
三是學習他惜民廉潔的高尚品格。韓國鈞晚清時歷任河南鎮(zhèn)平、祥符等縣知事、鑄錢局總辦、河北礦務局總辦、吉林民政司等職,民國時兩度任江蘇省長,他以“察民之疾苦,解民之所憂”為任官信條,銳意吏治、善治民生、廉不言窮,勤不言勞,在各地留下清譽。在河北礦務局任上,他運用智慧與覬覦中國礦物資源的英國公司較量,在當時中國已無獨立主權的歷史條件下,盡最大程度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,贏得了對手的尊敬。
在我們踏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新征程上,像韓國鈞這種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”的報國情懷、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政治抱負、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的浩然正氣、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”的獻身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,我們更應當把這種精神和品質內化于心、踐之以行,最終凝聚成共筑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。
(文/戴川 □招標代理部)